
双十一作为消费者,可以骂点什么?
这两天,杭州城正式从夏天火炉模式秒切到湿冷的冬天模式了。Google AI 告诉我今年可能不是暖冬,那大概文一西路的大厂双十一可以大麦了。
温度为什么会影响双十一?众所周知,国内电商几分天下,经过多年的打斗,用户的购物惯性还是 3C 去某东,服饰去某宝/猫。服饰快消一直是文一西路的头牌,这万一要是双十一期间天气太热,冬大衣卖不出去可受伤了。
近几年,每到双十一期间,网上就会充斥着大家的骂声,很多人都会骂参加个双十一,还得先复习一下数学。各类优惠券和折扣眼花缭乱,要算清楚到手价可是难上加难。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平台要这么做,真的没法优化吗?简单讲几个原因:
首先,是要做「价格混淆」。我们都知道国内电商平台有猫猫狗狗和多多等,大促对于平台来说,流量就是利润,你能在双十一相关的页面看到的所有的东西,都是交了「广告费」的。为了争夺用户,平台需要打价格战,每家都会投入大量精力去爬竞对的同款活动价。为了防止消费者被对手截胡,从最一开始的用问号代替活动价,到叠加优惠券隐藏价格。现在更是把优惠券也做了「千人千面」,程序能爬到的价格,和具体用户能拿到的价格可不一定对的上。
除了混淆程序的试听,也可以顺带迷惑下消费者,消费者为了算清楚价格,那不得多在页面上停留一会儿,这用户留存时间不就上去了,留存时间多了,能干的事情就也多了,客单价也就上去了。
第二,商家和平台的攻与防。平台的目标是整体 GMV,商家的目标是自身的利润。平台需要推行跨店满减等全局性的活动,然而商家有自身的价格控制。于是会有提价再参加活动或者推出不同于平常的规格(比如纸巾,少几抽,尺寸少几毫米等等)。
大促活动的泛滥导致「史低价」过早暴露。我在文一西路的时候,厂子里口号是「一周一小促,一月一大促」,再加上商家自己日常搞的活动、平台百亿补贴,以及近几年的直播电商,导致一些标品的早在日常就已经是史低价格了。双十一的活动价格其实并不吸引人。定金、尾款、跨店满减、品类券、红包这些概念,为消费者营造满满的氛围感,不管能不能算到历史低价吧,先从体感上营造一个大大的优惠折扣。
最后一个原因是:时间久了,熵增了(变复杂了)。文一西路曾经大喊口号:大中台,小前台。意思是把底层的核心系统做成大的平台。比如优惠有优惠系统,库存有库存系统,每个系统由百十号人负责。这么大的团队,必须得创造价值不是?平台化,就得做功能的抽象、还得扩展功能。假设原本有一个简单的优惠系统,就只有一条规则:打5折。后来有一百个人负责这一个系统了。那必然得做成规则可无限叠加,还得能玩出花来。那负责搞活动的团队看到你系统可以叠加规则了,那必须也得搞点花头,不然双十一结束了,拿什么东西画 PPT 述职。时间久了,系统的熵增很难避免。
文一西路从早些年开始双十一的会场(就是双十一相关的那几个页面)的转化(用户从光看到下单支付)比例就很低了,双十一活动更像一个尾大不掉的鸡肋,商家、平台、消费者都是不得不参与。原因很简单,直播电商攻占了大波流量。直播电商的模式很有意思,品牌把原本投广告的营销资金,转给主播,主播抽成之后让利给消费者,三赢局面,皆大欢喜。这对平台来说很难,主播本身算是一个 IP,如果人家切换平台,势必带走流量,放任其发展,也会波及自身,流量就是蛋糕。
从09年开始,双十一走到了第17个年头,这套模式发展至此,想改,其实挺难了。
作为消费者,我死扣低价,无非就是你让我看到了曾经的低价。我不怕买的贵,只怕多付了别人没付的钱。
原创不易,如认为有价值,请不吝赞赏充电⚡️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