盈透自己没讲清楚的“价格管理算法”

盈透自己没讲清楚的“价格管理算法”

不止一位粉丝朋友提问这个问题,研究了一下,分享下结果。

价格管理算法

价格管理算法(Price Management Algo),盈透官网的解释很简单,基本上就没讲清楚到底做了什么。

通过查阅外网社区讨论和API技术手册,大概知道是干啥用的了(如果有更官方的介绍,欢迎补充)

首先,如官网的介绍,盈透作为一个券商,有一些相关的义务需要履行。即:当用户的订单匹配到盈透定义的大部分错误规则时候,盈透在默认情况下会拒绝这个订单。这类错误比如:乌龙指(fat finger,著名的事件比如日本股市JCOM事件)、输入的价格非常离谱,与现价差别巨大等等。

在开启“价格管理算法”之后,盈透在遇到这种订单时不会直接拒绝,而是通过算法来限制和保护你的成交不会太吃亏。

“价格管理算法”可以理解为一个聪明的助理,它会做你想要的,而不是你说的。

举例1

某只股票 XYZ 现在买卖价为 50 和 50.2 。投资者小明想要以较低的价格买入,小明作为交易者并不知道什么价格是最好的,他只知道这个价格处于 50 和 50.25 之间。那么,如果小明想要手工尝试,他就会从 50.01 开始试,然后是 50.02,50.03 … 直到订单成交。盈透作为券商,非常清楚市场上买卖双方的实时报价。并且很容易统计到当前报价在 50.10 的时候比较容易成交,而低于 50.07 则无法成交。因此盈透通过价格管理算法,会直接从 50.07 开始尝试报价,因此订单很快就会成交,相对于没有算法加持而言,理论上会快不少。

举例2:

某股票限价 20,而你下了个限价单,限价 25。如果你没有开启“价格管理算法”,订单以 25 成交,开启后,订单以 20 成交。

举例3:

小明打算购买某股票,股票买卖价为 50 和 52,小明限价单,限价 51。此时,“价格管理算法”会尝试以 50.05 的价格成交。然而,当小明下单后且还没成交前,该股票突发新闻,股价暴涨到 100,这时候,“价格管理算法”会限制价格为 51,订单不会被成交。

举例4:

小明打算卖出某股票,股票现价50左右,小明下了限价单,限价为50,下单后,股票突然上涨。此时“价格管理算法”可能寻求 50.10 的价格成交。

看上去,大部分情况下似乎都应该使用这个功能,有没有什么情况是不建议用的呢?

我个人觉得,在你非常坚定自己的限价,希望完全以这个限价去成交的时候,可以禁用。比如,上述例子3,如果你知道马上会迅速抬升,哪怕吃点小亏也要以50的价格买入,那就不用开启这个功能。

一挪迈的思考

盈透有很多犄角旮旯藏着一些看不太懂的功能。这些不起眼的功能,很多时候就默默地给投资者省下一点小钱。有空的时候,研究研究还是有收获的。

原创不易,如认为有价值,请不吝赞赏充电⚡️

微信赞赏码
微信 扫码,为我买一杯咖啡☕️
公众号二维码
关注公众号,获取最新文章推送

相关阅读

这三周 #18 - 权衡与取舍

这三周 #18 - 权衡与取舍

写下标题的时候,发现已经过三周了,那就叫这三周吧。 ## 权衡和取舍 这是曼昆的《经济学原理》中开篇讲的第一个经济学原理:人们总是面临权衡和取舍。 最近历史剧刷到《贞观之治》了,李世民总是被魏征怼,用兵就要费民力,顾此总是会失彼。 投资更是如此,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无限子弹,眼看着 OpenAI 给各个芯片厂商点石成金,眼看着川普政府给传统产业入股,很多人都想着能分上一杯羹。然而在各个票之前的反复横跳,反而错失机会。是否选择坚持投资自己的认知,本身也是一个 Trade-off。 权衡需要技巧,取舍需要清晰的认知,这一点挺难的,因为任何一个选择都必然伴随着机会成本的丧失。 ##...

用期权打造一人保险公司 - 保险和期权
付费

用期权打造一人保险公司 - 保险和期权

本文为「用期权打造一人保险公司」系列文的第一篇。 此系列也算是一些外文书籍的读后感整理,作为付费系列文章分享。 ## 保险业和做期权异同 不少期权的入门课程中,都将期权比喻为一份保险。那么做期权卖方,就好比开一家保险公司。如何让保险公司盈利,还是得研究研究保险公司的运作原理,是怎么赚钱,又是怎么亏钱的。然后我们再看看用期权打造一个人的保险公司应该怎么做? 先放上保险业务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对比图: ![](https://imgs.innomad.io/blog/20250917205849797.png) 上图便是保险公司的价值链和期权交易环节的映射。简单剖析: ###...

lock-1